夯实基础 在转型发展中创新作为

2020年8月2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原武警黄金部队转隶组建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在北京挂牌。该中心挂牌成立后,全力推进和拓展区域基础地质调查、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海洋与海岸带地质调查等职责任务,在支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新征程中展现了新作为。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计划是2020年经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设立的两个计划之一,由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组织实施。该计划下辖重点地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和重要矿集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及生态修复2个工程,共部署14个二级项目。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计完成1∶5万生态地质调查7890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1200平方千米、1∶5万环境地质调查14350平方千米、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3820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8992平方千米。

事实上,在计划设立之前,该中心就开展过生态保护修复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成效,为计划的进一步实施积累了经验。

前期工作奠基础

据记者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累计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3787平方千米、1∶5万生态地质调查8839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1772平方千米、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8980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8512平方千米、1∶5万环境地质调查11012平方千米。

2015~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分别承担了“攀西南大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和“吉林省九台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共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3787平方千米。

2019年,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结合职能任务转型实际,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开展了“大兴安岭山区生态地质调查”“南疆地区盐渍化区(巴州)生态地质调查”“河套平原五原-固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东江-韩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辽阳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6个项目,共完成1∶5万生态地质调查6600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900平方千米、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4070平方千米、1∶5万环境地质调查4000平方千米。

成果频出增底气

通过一系列工作量的积累,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首先,发挥地质调查基础先行作用,为解决区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地学支撑。一是基本查明大兴安岭山区、南疆盐渍化区、太行山等重点地区地层岩性、气候气象、地形地貌、降水量、成土母质类型等生态地质背景,进行了生态脆弱性分区评价,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在河套平原五原-固原、滇中楚雄地区、岳阳市等重要耕地区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总结了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分布规律。三是基本摸清了牡丹江市、辽阳市和京津冀廊坊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查清了城市矿山废弃物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分类分布特征,提出了科学的治理建议。四是系统调查了云南富源-贵州盘州、黄河上游甘肃-宁夏段、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等重要矿集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规模及分布特征,对生态修复治理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五是建立了东江-韩江流域红层区向斜、变质岩花岗岩区和断裂三种典型的储水构造模式,并总结了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为解决相似地质条件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六是在新疆哈密地区红色粉砂岩中新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其次,围绕新时代地质科技创新要求,加强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一是积极探索戈壁沙漠地区土地盐渍化综合防治技术,助力形成塔里木盐渍化治理新模式。对南疆巴州重度盐渍化区盐碱治理方式及效果进行评价,创新提出一种区分农田、荒地、荒漠、生态保护区的多手段综合的盐渍化修复治理模式。二是初步建立东江流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东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不同的供水能力和不同需水要求条件下的东江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力能力。三是初步建立了牡丹江地下空间分层评价体系。从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5个方面选取对应不同深度层次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建立浅层、中层、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加强人工智能地质调查研究,创新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海水入侵界面识别方法与系统,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调查领域的落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五是研发了生态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进一步优化了DGSS土地质量调查野外数据采集模块。

第三,积极推动调查成果应用转化,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提交的典型重工业城市(攀枝花)和煤炭采空区(吉林九台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风险评估图、防治规划建议图等工作成果,为开展防灾减灾等工程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降低了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风险。二是在宁夏固原地区圈定富硒特色土地资源13.79万亩,所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移交固原市人民政府,助力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三是在大兴安岭、牡丹江、辽阳、云南富源、陕西汉中、赣南等地区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探采结合井45口,直接服务2.2万余人、农田灌溉1000余亩,有效解决了用水困难。四是在南疆重度盐渍化区试点种植盐生草本植物,试点种植效果显著。此项成果可对当地盐渍土修复、防风固沙及保护塔里木盆地“绿色长廊”起到关键示范作用。

继往开来立新功

在探索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过程中,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不断总结提炼经验,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

一是精准对接需求,加强支撑服务有效性。积极对接地方自然资源、水利、农业、生态环境等部门,系统梳理各部门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的重大需求,结合地质调查工作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加大支撑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建立了单位和地方分管领导为组长、项目组和地方自然资源局为组员的工作协调小组,实时沟通对接,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及时整理总结,促进成果应用转化。根据工作进展和前人研究成果,及时整理总结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认识,对照工作区实际需求,加强成果应用转化研究,进一步增强成果应用转化的时效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面对工作部署不够系统、重大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生态修复支撑调查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地质调查的基础先行作用还未全面发挥等问题,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对“十四五”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谋划,提出了主要思路和建议。一是加强技术方法、规范标准研究,尽快形成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有效指导野外作业。二是围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应进一步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矿集区等人类活动干扰区的生态修复需求。三是找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切入点,深挖生态环境问题的地质作用过程,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基础先行作用,科学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地学解决方案。四是进一步开放合作,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攻关关键生态修复技术,开展修复试点示范,发挥公益引领示范作用。                     


中矿人AI吉PT,您身边的小秘书!


欢迎扫码关注矿业人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矿业领域最新资讯!

矿业人LOGO


公众号下方菜单 矿业人 直达 矿业人网站

公众号下方菜单 中矿猫 直达 中矿猫商城

公众号下方菜单 AI吉PT 直达中矿人AI吉PT小程序

重要声明

学术报告版权©归报告人所有,仅限于学习用途!!!
本站资源大多来自网络,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微信18305208107、QQ 3363008002或网站网页右侧客服 提交工单

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审核删除。
站内资源为网友个人学习或测试研究使用,未经原版权作者许可,禁止用于任何商业途径!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


如果遇到付费才可观看的文章,建议升级包年VIP或终身VIP。全站所有资源任意下免费看”。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