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推进我国沙漠水循环认识水平提升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1∶2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工作人员精细刻画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第四系含水层结构,阐明了地下水赋存特征;构建了沙漠地下水循环模式,提出了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区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评价了沙漠水资源状况,研究了水资源开发潜力,对当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一是完整编制沙漠区1∶25万水文地质图。图件客观反映了沙漠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和规律,填补了我国沙漠区水文地质调查空白,为沙漠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二是精细刻画沙漠腹地第四系含水层结构。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沙漠分为南部和北部:沙漠东南部边缘靠近北大山和雅布赖山地区,凹凸不平的白垩系碎屑岩和局部的花岗岩构成第四系基底,岩性主要为山前的冲洪积物,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沙漠的北部地区第四系沉积主要为风积砂,湖相沉积的夹层逐渐向北减少。

三是揭示沙漠地下水赋存规律。沙漠南部第四系含水层下伏基岩主要为白垩系紫红色砂岩、泥岩,基本不含水;局部地带下伏基岩为新近系砂岩、泥岩和侵入岩体。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更新统风积砂层中。电镜扫描结果表明,湖相粉细砂为风沙成因。

四是构建沙漠地下水循环模式。巴丹吉林沙漠区潜水等水位线图显示,沙漠区东南部雅布赖山、南部北大山、东部宗乃山山前基岩基底深度小,上覆砂层相对沙漠腹地较薄,而且基底总体向沙漠腹地方向倾斜,基岩富水性差;地下水受山区季节性降雨影响,以雨后洪流下渗方式补给沙漠区地下水;沙漠腹地内地下水分为南、北两个水文地质单元,以宗乃山向西至古日乃一线为界。

五是支撑沙漠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建设。在总结沙漠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赋存情况及植被-地下水关系基础上,建议加强沙漠水源地监测,提出水源地采用间歇式供水,供水原则为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年开采量不超过120×104立方米等治理建议。

(供稿:《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编辑部)


中矿人AI吉PT,您身边的小秘书!


欢迎扫码关注矿业人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矿业领域最新资讯!

矿业人LOGO


公众号下方菜单 矿业人 直达 矿业人网站

公众号下方菜单 中矿猫 直达 中矿猫商城

公众号下方菜单 AI吉PT 直达中矿人AI吉PT小程序

重要声明

学术报告版权©归报告人所有,仅限于学习用途!!!
本站资源大多来自网络,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微信18305208107、QQ 3363008002或网站网页右侧客服 提交工单

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审核删除。
站内资源为网友个人学习或测试研究使用,未经原版权作者许可,禁止用于任何商业途径!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


如果遇到付费才可观看的文章,建议升级包年VIP或终身VIP。全站所有资源任意下免费看”。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 AI 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