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0717-20210723).pdf
热点聚焦
康红普院士团队发表《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快速成巷技术途径》长论文
近日,康红普院士团队在《煤炭学报》2021年第7期发表了题为《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快速成巷技术途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也是本期“煤矿快速智能掘进理论与技术”专题的特约稿件之一。
研究人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掘进工作面围岩应力、变形、破坏分布特征,研究了围岩地质力学参数、掘进与支护参数对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煤岩可掘性、可钻性、可锚性,指出巷道掘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煤巷掘进速度的方法。最后,构建了掘进自动化、智能化总体技术架构,分析了自动化、智能化关键技术,提出我国煤矿自动化、智能化掘进技术的发展路径。(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7月23日,《煤炭科学技术》2021年第7期在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论文库上线,本期共刊登论文30篇,以“特约综述”“采矿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机电与智能化”“地球科学与测绘”“煤炭加工与环保”6个栏目呈现,本期“特约综述”为安徽理工大学张平松教授的《我国矿井物探技术及装备的发展现状与思考》,点击标题免费查看全部文章。
2021年伊始,“3060”概念被不断提及,“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碳中和”元年也正式开启。特别是3月份之后,“双碳”已成铺天盖地之势,各行各业闻风而动,纷纷出台“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作为国家智库的双院院士们勇立潮头,引领着理论和技术的方向。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作为煤炭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在及时发布院士双碳理论的同时,为方便读者系统、全面了解双碳最新动态,策划上线“院士谈双碳”栏目。(点击标题查看详情)
《煤炭学报》2021年第7期“煤矿快速智能掘进理论与技术”专题上线
7月20日,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吴淼教授担任客座主编的《煤炭学报》“煤矿快速智能掘进理论与技术”专题在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上线,本专题共收到来稿80余篇,最终录用13篇,专辑着重介绍原创性科研成果,以促进我国煤矿智能快掘新理论、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展示与交流。
截至2021年7月23日,《煤炭学报》2021年共组织发表了“煤矿快速智能掘进理论与技术”“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煤加工与洁净化工技术”“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新锐科学家”6个高影响力专题。(点击标题查看全部专题)
“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学术论坛将于2021年7月26日召开
由《煤炭学报》编辑部与中国煤科沈阳研究院梁运涛研究员共同组织策划的“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专题于2021年第6期出版。为了交流共享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进一步促进我国热动力灾害研究发展,《煤炭学报》与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拟于2021年7月26日组织举办“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专题学术论坛。本次会议将在线上直播,欢迎大家收看!(点击标题查看收看方式)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IJCST)能源与环境优秀论文发布
7月19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IJCST)发布能源与环境优秀论文。本次发布的31篇优秀论文涉及固废处理、催化化学、煤热解、煤燃烧、煤基材料、一体化煤气化燃料电池等领域。
IJCST创刊于2014年,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煤炭学会主办,发表地质、采矿、机械、化工、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高质量综述,为全球从事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国际交流平台。目前,IJCST已被ESCl、Ei、Scopus、CSCD、CAS、GeoBase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官方网址:www.springer.com/40789
基础探索
【特约综述】张平松教授:我国矿井物探技术及装备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近日,张平松教授在《煤炭科学技术》2021年第7期撰文,总结回顾了过去30多年来我国矿井物探技术及装备的发展历程,并从多方面检索分析了这一时期内所发表的矿井物探类高质量学术论文,进一步指出当前矿井物探领域发展及支撑性技术装备中仍存在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相应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为了提高神东煤热解转化率,调节热解产物分布状况,为工业装置提供数据支持,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苌亮采用自行设计的百公斤级热解装置,采用固体热载体工艺路线,选用神华神东煤(SD)、神华煤直接液化厂煤液化残渣(DCLR)和橄榄石矿,研究了百公斤级实验装置中液化残渣的反应特性、神东煤掺入液化残渣共热解及神东煤掺入橄榄石催化热解的反应产物分布特性。这项成果于7月14日以《百公斤级神东煤热解产物分布调节方法研究》为题在线发表于《洁净煤技术》。(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裂隙岩体是水利水电、交通、能源、矿山等工程领域中常见的复杂地质体,由尺寸不一、形态复杂的不连续面组成。大量地下工程建设实践表明,岩体中的不连续面对地下工程的建造与长期运行安全有重要影响。裂隙岩体应力渗流耦合理论与数值方法是当前的研究热点。7月2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陈卫忠研究员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发文《裂隙岩体地下工程稳定性发展趋势》,详细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和自己团队在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理论模型、室内试验、现场原位试验、数值仿真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裂隙岩体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针对瓦斯爆炸火焰在井下巷道分岔处停留时间较长的特性,矿大(北京)解北京教授团队提出了负压引流和金属丝网淬熄双重作用的负压腔体抑爆新技术,并利用Ansys Fluent 19.0软件,数值模拟分析了外置负压腔体条件下的T型管道瓦斯爆炸火焰传播特征。研究发现,在负压引流和金属丝网淬熄双重作用下,爆炸火焰经过金属丝网时,爆炸火焰会发生多次反射散射,并且参与瓦斯爆炸链式反应的自由基与丝网孔隙表面的碰撞率增大,自由基损失数量增加,火焰燃烧反应强度被削弱,冲击压力降低。这项研究近期以《负压腔体抑制T型管道瓦斯爆炸数值模拟》为题发表于《煤矿安全》。(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技术刷新
近日,由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设计的中国首套薄煤层连采设备出口印度。针对印度高温高湿的恶劣井下环境,设计团队重点就产品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与可靠性评估实行闭环管理,并多次进行配套性和模拟工况检测,有效提升了产品适应性与稳定性。通过精心设计、精密研制、精益制造,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提供成套薄煤层短壁开采设备同时取得国际电工委员会IECEx防爆认证和印度DGMS许可的企业。
7月18日,神东检测公司大柳塔煤质检测智能制样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有了这套智能制样系统,煤质检测在原每班3人操作的基础上,至少可以减少1名操作人员。该系统由全自动制样主体设备、轨道小车、封装转运归批系统、总体控制系统、弃煤排放系统和在线全水测试等6大系统组成,与神东大柳塔煤矿现有的4套皮带中部采样系统无缝衔接,实现了采样与制样一体化。
7月11日,神东煤炭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国产化等高式采煤装备完成了技术方案论证、配套联络、设计图纸审核工作,正式进入生产制造阶段。近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李飞在《煤炭技术》2021年第3期发表成果《薄煤层等高式采煤综采工作面采煤工艺研究》, 详细介绍了神东薄煤层等高式采煤综采工作面采煤工艺。(点击标题查看)
近日,随着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甲醇分公司6万吨/年聚甲醛装置成功试产激光标记级聚甲醛产品,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开发出国内首个激光标记级聚甲醛牌号。产品适用于1064nm近红外激光和355nm紫外激光标记。激光标记级聚甲醛产品具有标记图案线条精细、永不磨损、质量高的特点,其信息可永久保存,便于产品的识别与追根溯源。
企业巡礼
7月18日,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召开“十四五”规划专题培训会议,对集团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进行宣贯,对规划重点工作进行部署。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永峰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十四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集团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激发蓬勃力量,深入落实“1245”总体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聚焦主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真抓实干、马上就办,推动集团公司全面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新的征程上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7月20日,财富中文网发布了2020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考量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中国上市企业在过去一年的业绩和成就。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分行业榜显示,煤炭行业有18家上市公司入围,总数比上年增加3家。其中,中国神华、兖州煤业、中煤能源继续位列三甲,排名入围前100名。山西焦煤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华阳集团新能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未上榜,今年新上榜。
7月16日,陕西能源赵石畔煤电有限公司赵石畔煤矿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陕西能源集团主要领导,以及中煤西安设计院、中煤三建、中煤一建、重庆中环等参建单位共300余人参加,赵石畔煤矿项目是陕西能源集团公司“十四五”时期重点规划建设项目,是国家批准建设的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配套电源点赵石畔煤电一体化项目的配套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71.7年,总投资87.2亿元(不含采矿权价款),建设总工期52个月,2025年5月矿井开始联合试运转。
7月21日,中国石化顺利完成全国碳市场首笔大宗协议交易,从华润集团买入10万吨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官方披露的成交数据,该笔交易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的首笔大宗协议交易,也是全天唯一一笔大宗协议交易。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自7月16日启动以来,交易量总体稳定,成交价逐步攀升,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披露的交易数据显示,7月21日全国碳市场的全天收盘价为54.40元/吨,较前一日上涨2.1%,当天最高价为55.50元/吨,最低价为54.07元/吨。
政策管理
一位科学家话音刚落,十多位科学家纷纷举手“抢话筒”要求发言。这一场景发生在7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位中科院院士直言不讳地说:“当前原始创新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术生态问题。最具原创性的研究需要智商极高的人,但现在的科研资源有时没有集中在这些人手里。这对原始创新是极大的问题。”李克强要求,必须持之以恒打破束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山西矿产资源开发长期积累环境问题突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称督察组)对山西省开展了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督察组于2021年7月20日向山西省委、省政府进行反馈。督察指出,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但对标中央要求,对照人民期盼,仍存在不小差距,表现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有差距、大气结构性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力度不够、矿产资源开发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突出。
《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办法》印发
近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办法》,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对未落实能源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审批类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对未落实能源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核准、备案类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管理办法自2021年6月2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观点智库
“要想聚人气,光建几座矿山公园还不够。能不能学习巴黎迪士尼那种模式,让人们都主动愿意来?”在近日召开的黄河流域绿色开采与生态修复学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阐述构想。
彭苏萍所言的并非某休闲旅游都市,而是神东、陕北两大煤炭基地所在区域、黄河流域中上游典型的能源城市——榆林和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资源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断加重环境负担。“以榆林、鄂尔多斯为中心进行环境和生态连片治理,建立西北地区生态公园,构建黄土区、沙漠区、开采沉陷湿地不同生态景观功能区域。向北延伸有元蒙文化资源,向南至延安黄陵一带是红色旅游区,结合文化、休闲产业,实现煤矿资源型城市华丽转身。”彭苏萍提出将生态修复与区域规划相融合的思路。(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7月15日,全国碳市场开市之时,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以“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为主题发表演讲。刘科认为,中国每年排放约103亿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7.4吨,一个三口之家, 每年平均排放22吨二氧化碳。尽管风能,太阳能,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品,CCS(碳捕集和储存技术),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提高能效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减碳有些贡献,都值得去鼓励,探索和实施;但对天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减低的比例是相当有限的。
对碳中和认知的六大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了,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据估算,全世界5年的电池产能仅能满足东京全市停电3天的电能。太阳能和风能需要大力发展,但在储电成本仍然很高的当前,在可见的未来无法全部取代化石能源发电。(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基于Scopus 数据库的2018—2021年全球十大热门研究主题
2018年1月1日—2021年6月23日,Scopus数据库中共新收录论文12 003 752篇。《中国科学院院刊》在2021年第7期“资讯与观察”栏目整理其中的十大热门研究主题,并附上各个主题的关键词图。希望能对读者概览近3年全球研究热点有所助益。
“30·60目标”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终于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开幕,7月23日,奇点能源王康发文分析碳交易市场行情及未来趋势。研究指出了碳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当前配额发放方式决定了碳市场交易难以兼顾价格稳定和持续流动性,二是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三是碳排放的监测核查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四是CCER资产有关政策尚不明朗。研究认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处于较长的完善期,全国碳市场的扩容与产品的完善将同步进行。(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某储能电站1个月的实际运行响应统计中,单体过压中度告警28980次、单体欠压重度告警69次、过温重度告警24次。真这样的话,运营团队的腿得跑断了。”日前,国网江苏省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部主任王庭华以一份“失真”的统计表为例,揭示出储能电站存在的安全管理失效或“伪数据”问题。多位业内专家坦言,作为保障安全的重要一环,储能电站数字化建设情况堪忧。
数据荟萃
(来源:吴骏一,王冲,杨海江,倪雪松.国内智能开采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18(3):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