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0918-20210924).pdf
热点聚焦
当地时间9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表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我国是全球煤电装机容量第一大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也是境外最大的燃煤电厂融资方之一。据悉,过去几年中国的海外煤电投资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投资则不断增加。2020年,包括太阳能、风能与水电在内的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海外能源总投资的比例已达57%,远超煤电投资。
《中国科学院院刊》最新专题“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上线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加剧在全球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巴黎协定》签署之后各国纷纷制定碳中和实施路线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确保能源行业的碳中和转型。为此,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涌教授指导推进下,《中国科学院院刊》特组织“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专题,邀请业界的数位院士专家从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变革、数字化技术、循环经济、能源转型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等方面探讨如何助推我国能源行业碳中和转型的达成。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能源行业实现碳中和转型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以确保能源结构更加清洁化和可更新,以及能源效率不断提高,为我国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点击标题免费下载阅读专题全部论文)
基础探索
9月13日,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牵头完成的科技战略报告《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2021》正式发布。该报告瞄准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热点话题,选取新药创制、未来计算、人工合成生物、AI+基因组编辑、脑-意识-人工智能等五大领域,凝练形成50项交叉前沿方向。同时,对各领域全球发展趋势、国家战略布局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解读与分析,比较深度和客观地反映了总体发展态势。《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科技战略研究项目,旨在以持续推出交叉前沿报告的方式,反映全球科研发展趋势,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为国家、区域及机构创新布局提供参考。
高位岩崩是露天矿山、高山峡谷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9月23日,西南交通大学程谦恭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的科研人员在《地球科学》网络首发《高位高能岩崩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章,第一作者为罗刚副教授。研究从岩崩早期识别、失稳和运动机理、综合防护技术措施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高位高能岩崩研究未来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主要包括:高位高能危岩早期识别技术体系、岩桥损伤识别技术和危岩体稳定性定量评价模型、岩崩预测预报理论和岩崩决策管理系统、高位高能危岩体失稳-运动机理、岩崩防护结构设计理论方法。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金燕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以350MW超临界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对CFB锅炉压火过程进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了锅炉压火过程中的流场、温度变化、氧量变化以及污染物排放数据。成果于9月23日以《超临界CFB锅炉压火特性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为题在《煤炭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砂卵石地层是强磨蚀性地层,盾构在该类地层中掘进通常会面临刀盘、刀具磨损严重等问题。近日,矿大(北京)江华副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城建集团的科研人员,以北京地铁新机场线“磁各庄站~1#风井”盾构区间为工程依托,利用数值模拟及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得到了在砂软石地层掘进中,刀盘开口率、刀具组合高差、先行刀刀间距布设等参数对盾构掘进效率及地层变形的影响。工程实践表明:要实现砂卵石地层盾构的长距离高效掘进、大开口率辐条式刀盘设计及大高差梯次化刀具布置是基础,高贯入度,低转速的掘进掘进控制是关键。成果以《基于PFC3D的北京砂卵石地层盾构刀盘选型及刀具布置数值模拟研究》为题在《机械工程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
技术刷新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套产量达到吨级的氢液化系统调试成功,并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调试过程中,系统按计划顺利完成开车、生产及自动停机复温程序,累计连续稳定生产35小时,产出液氢35.55立方米。设计液氢产能为每天1.7吨,调试过程中实测满负荷工况产量为每天2.3吨,达到预期目标。此次我国首套吨级氢液化系统研制成功,不仅能够满足我国航天发射任务的需求,在提供清洁能源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井下巷道实际注浆工程中,传统的注浆管理台账难以科学、准确地评价每一根注浆锚杆(索)的注浆质量与效果,不利于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为了解决粗放型注浆监测管理难题,矿大陆银龙副研究员团队以采矿工程、岩石力学、机电工程、物联网、软件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煤矿井下巷道注浆智能数字化在线监测系统总体架构,并自主研制了井下巷道注浆智能数字化在线监测的软、硬件系统。成果以《煤矿井下巷道注浆智能数字化在线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为题于9月24日在《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
煤矿安全智能化是指与煤矿安全相关的智能化技术,是实现煤矿典型灾害智能感知和精准预警的必要技术手段,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近日,中煤科工常州研究院武福生研究员针对我国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技术体系不明等问题,构建了煤矿安全智能化体系架构,提出了推进煤矿安全智能化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思路。成果以《煤矿安全智能化及其关键技术》为题于9月24日在《工矿自动化》进行了网络首发。
麻地梁煤矿选煤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端的准格尔旗东南隅, 隶属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该厂为新建矿井型选煤厂, 入选本矿井原煤, 生产能力5.00 Mt/ a, 服务年限为61. 6年。研究从选煤工艺选择、智能干选工艺系统设计及布置、重介质分选系统及其他设备的布置、粗煤泥回收系统、细煤泥回收5个方面介绍了麻地梁煤矿选煤厂的设计特色。(点击阅读全文)
9月17日,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承担的大南湖二矿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应用与研究项目启动仪式在新疆哈密成功举行。大南湖二矿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应用与研究项目是中国煤科在露天煤矿智能化领域首个无人驾驶运输系统项目,也是世界上首个正式立项的宽体矿用卡车无人驾驶运输系统研发项目。由中国煤科信息公司牵头承担,智能矿山研究院参与项目设计,负责控制算法和模型研究,项目组研发的“Cyber Mine”无人驾驶系统和数字孪生仿真系统可将采剥作业、无人矿卡管理与矿山调度管理、设备管理、资产管理和监控诊断等方面结合到一起,实现综合效能显著提高。预计全矿实施无人驾驶后,卡车运输效率提高10%以上,燃油消耗降低10%左右,年生产运营成本降低10%左右。
企业巡礼
9月17日,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成为我国首家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的投入运营,解决了创新过程中“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不畅的瓶颈问题,架起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桥梁,为探索“产学研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了新平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多年来,宁东基地形成了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氢能、高端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工等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湖北汉川电厂智能仓储系统经过几个月的紧张调试、优化,投入试运行。该电厂智能仓库面积约为3500平米,智能设备主要使用了智能货柜、机器人叉车、辅助机器人、摄像机和抓拍机、触摸屏及其它网络设备等。在业务上实现了日常仓储全过程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实现了线下业务操作在线上业务系统中的自动记录,自动完成盘点和交易核查,实现自我审计和自我对账的目标,避免出现人为因素造成的账实不符,以及录入数据不正确所带来的额外效率和账务损失。
9月23日,《经济参考报》刊文,介绍了面对传统能源行业发展瓶颈,山东能源集团以“转型”破题,向“改革”发力,依托煤、优化煤、延伸煤、超越煤,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三大传统产业腾笼换鸟,三大新兴产业蓄势突破,不断集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向着世界一流能源企业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下发《关于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公司麻地梁煤矿核增生产能力的请示》复函,指出,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会议精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加快做好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麻地梁煤矿已纳入国家重点保供煤矿范围。经现场核查,麻地梁煤矿各系统具备年生产能力800万吨/年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可由500万吨/年核增至800万吨/年,矿井现在即可按照核增后的能力组织生产。
政策管理
日前,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关于全面开展煤矿“电子封条”推广建设的通知》,决定全面开展煤矿“电子封条”推广建设。通知要求,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一矿一策”原则,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矿“电子封条”建设实施方案,于2021年10月15日前,将实施方案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备案,指导煤矿建设,完成联网接入,建立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验收。
9月21日,发改委网站发布通知,为切实保障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能源保供稳价措施落实落地、取得成效,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联合派出督导组,赴相关重点省份和企业、港口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对捏造、散布煤炭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价格行为,将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及时查处,努力保障能源市场平稳运行,为能源保供稳价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9月23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对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并选取唐山等16个城市,开展大气温室气体及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在重点行业层面,选择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五类重点行业,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宝武、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光大环境等11个集团公司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
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刊登系列文章,分别以《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以及《以提升能源产出率为导向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对《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进行了解读。
观点智库
近日,在北京中科智汇工场举行的院士大讲堂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泓就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推动工业源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内容作了报告。贺泓表示,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但形势依然严峻,PM2.5浓度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臭氧污染日益凸显。如何协同控制颗粒物和臭氧已成为一个挑战。同时,在我国多数地方,颗粒物和臭氧呈现负相关联系,形成“跷跷板”效应。例如在北方地区,大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浓度虽然下降,臭氧浓度却不断升高。如何打破这种“跷跷板”现象、协同控制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贺泓指出,我国由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限非常短,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非常紧迫,减排降污任务艰巨。因此,减碳、协同控制颗粒物和臭氧,必须走出中国新路。
在9月18日于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十三届创新中国论坛上,围绕“在应用研究中感受基础研究”的发言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讲述了几个故事。对于当前如何加强基础研究的问题,杜祥琬认为,科技强国的一个标志是,具有基于厚重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能力。他建议,当下要注重创造更加友好的基础研究环境,鼓励科技人员凭兴趣做想做的事情,并给以理解和宽容。此外,基础研究应“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们爱质疑、爱提问的创新素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体系齐全、集聚发展的整体格局,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煤制油、煤制气、煤制化 学品的现代煤化工技术路线。在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大、水资源消耗过度、固体废物 堆积等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并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快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破解产业环境困局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履行碳达峰碳中和责任的必然途径。
近日,赛迪智库针对黄河流域现代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4点建议,主要包括:从绿色低碳角度优化存量、严控增量;大力开发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工艺,制定行业达峰行动方案;加大对废水处理技术和装备的扶持力度,推动节水试点建设;开展固体废物污染特性调查,开发固废大规模综合利用途径。
“30·60目标”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提出,对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对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上海交通大学 碳中和发展研究院 黄震院士团队提出通过能源变革,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的电力脱碳与零碳化、燃料零碳化,以及能源需求侧的能源利用高效化、再电气化和智慧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和核能为保障的未来清洁零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氢能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清洁能源受到了全球瞩目。鉴于美国有逾30年的氢能研发和应用实践经验,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对美国政府制定的氢能发展规划和战略开展详细调研,分析了自1990年以来的美国氢能战略及发展目标、方向、成效,并重点剖析美国2020年最新氢能发展战略和2021年氢能攻关计划。
研究认为,当前美国氢能战略已经从最初建立氢能技术储备和推动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行业的应用,转变为推进碳中和目标下加快氢能全链条、低成本技术开发应用,尤其是绿氢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等方向,具有实现碳中和目标、建立和发展氢经济、在全球氢能技术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等多元化目标。同时,美国在电解水技术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研发示范经验,未来将向兆瓦级规模和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制氢等方向发展。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文章针对我国氢能战略提出了加强氢能发展顶层设计、攻关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建立氢能全技术链发展模式、加强对外合作、开展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建议。
数据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