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作为应急管理部的派出干部,到山西大同阳高县挂职副县长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了。这段时间以来,感受到阳高这个脱贫县的发展底气与潜力,也看到了目前与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和不足。渐渐地融入了这方沃土后,真切地体会到了脱贫攻坚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憧憬着乡村振兴未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阳高县地处山西东北部,处在山西、河北、内蒙古三省份的交界处,属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冷热分季明显、日夜温差明显、区域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6月从北京来到阳高,最大的感受就是“爽”。彼时的北京已经有些闷热,而阳高则是干爽的天气:白天太阳照,但空气比较干燥,躲在阴凉地就不热;昼夜温差大,晚上清风吹,开着窗户还会有些冷。
这样的气候很适合种蔬果。我的上一任挂职干部谢留强,在阳高一干就是10年,他利用这样的气候特点,为阳高选择了发展“阳高红”西红柿产业。在他的持续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有过去西红柿那种味道的“阳高红”西红柿已经成为了阳高的一张靓丽名片。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等于帮扶的结束。今年,应急管理部的帮扶人员与资金和去年一样,在向乡村振兴这个目标前行的路上,帮扶力度不减。来到阳高,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持续做好帮扶,把部里的关注、关心与关爱,切实体现到阳高的发展上来。我决定继续做好西红柿这个有潜力也有“钱”力的产业,接过前任挂职干部的班,拍好“连续剧”。
刚刚涉足,对这个产业还停留在西红柿炒蛋的门外汉层次上,所以还是以学习为主。不学不要紧,一学吓一跳!想不到,小小的西红柿,背后却有着大大的门道:种哪个品种,选谁家种子;啥时种,啥时收;啥时浇水,浇多少水;啥时要降温,啥时要保温;如何育苗,如何除草;如何保鲜,如何运输……这些问题,一个解决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到成果的质量和价格,都会决定辛苦半年的农民是赚是赔。
科技的发展让现在的农业抗风险能力比以前强了不少。比如,人们在大棚里种植农作物,一般的大风大雨和冰雹,还真没啥影响;农田里普遍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和滴灌技术,节水节肥,高产高效。饶是如此,农民本身的劳作依然必不可少。
“阳高红”西红柿主要是小西红柿,一般情况下比炒菜用的大西红柿价格高不少,但要付出的劳作,也比种大西红柿多不少。我到一个种有三个大棚的农民那里和他们聊,他们老两口有时要从晨曦初露忙到月上枝头,累得直不起腰,但想到收获换来的收益可以让两个女儿安心上大学,仍是乐此不疲。在我看来,他们自食其力,用汗水浇灌土地,他们也是这个国家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中的一员,值得人们尊敬。
每年到10月中旬,阳高就供暖了,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开始了。阳高大多数大棚都是无法越冬的冷棚,9月中下旬,今年的西红柿大规模收获就结束了。本打算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去兄弟省看一看、学一学,但反弹的疫情让这想法还无法变成行动。虽然每年播种都是在春天,但实际上,很多工作在此前一年就需要提前谋划、提前落实。只希望疫情早日平复,让我们能为来年的丰收多做些准备。
(作者系应急管理部派驻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帮扶干部、阳高县副县长)